成熟咨询师

胡芸

预约信息
心理咨询师:胡芸
所在城市:成都
咨询方式:面对面/网络视频

职称 / 资质
心理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编号:1431000008200428);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助理心理师(ZX-14-041)。
擅长领域:儿童青少年咨询、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情绪困扰、自我探索与成长。

受训背景
2006年6月,心理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培训(施琪嘉);
2007年4月,投射测法心理测试和艺术疗法操作技术(吉沅洪);
2009年4月-2016年8月,箱庭(沙盘)疗法培训(张日昇);
2009年6月,团体心理咨询及应用(樊富珉);
2009年8月,团体心理治疗培训与体验(Jeffrey L. Kleinberg);
2010年9月-2012年10月,CAPA初级组毕业(Elise Snyder);
2011年10月,时限性心理动力心理治疗(Hanna Levensen);
2012年7月,团体心理治疗培训与体验(Anne M.Slocum McEneaney);
2015年4月,含摄华人文化观点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王智弘);
2015年7月,中美联合培训心理咨询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第七、八期(王文秀);
2016年4月,自杀的合作式评估与管理(CAMS)(Bent Rosenbaum);
2016年5月-2019年5月,温尼科特理论与技术三年连续培训项目(Lea Klein);
2016年9月-2017年7月,CAPA婴儿观察项目毕业(Suzan Sayder);
2018年9月-2020年6月,克莱茵理论与技术(高阶)训练项目。

学术活动与成就
发表论文5篇,参与著作撰写(其中一章)2本,参与翻译书籍(其中一章)1本;
担任四川省教师资格证培训“教育心理学”课程讲师多年;
为中小学心理教师、班主任、校长培训;
对学生群体、企业员工的压力应对与情绪管理开展讲座和团体辅导;
为社区医务人员开展培训;
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监狱系统心理咨询师提供团体督导等。

相关工作经验
从业15+年,目前个人执业,有15年的高校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工作经历,累计接待个体咨询6000+人次(小时),带领团体180小时,参加团体督导600+小时,个体督导290+小时,个人体验500+小时。


蔡志坚

预约信息
心理咨询师:蔡志坚
所在城市:成都
咨询方式:面对面/网络视频

职称 / 资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初级、高级、督导组毕业;精神分析/心理动力治疗方向,成人心理咨询;2012年起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擅长领域
成人分析性/动力性心理咨询。

受训背景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 H),初级组,高级组,督导组毕业。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在职进修,并获年度优秀心理咨询师称号及杨森进修心理咨询师优秀奖。
四川大学应用心理学精神分析方向在职研究生毕业,兼修哲学、宗教学。
上海同济大学学习,五年制本科,学士学位。
先后在数家国内外知名机构从事系统分析设计及管理工作,历任高级工程师、总经理助理、副总工程师、高级顾问等职。曾获国家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嘉奖或荣誉称号。


赵燕青

预约信息
心理咨询师:赵燕青
所在城市:佛山
咨询方式:面对面/网络咨询

职称 / 资质
心理学学士、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编号:1018000008200046);国家二级婚姻家庭咨询(证书编号:1719000000252115)。

擅长领域
情绪困扰,婚恋关系,人际关系,青少年问题,个人成长。

受训背景
2018年8月—至今 四川和光临床心理学研究院克莱茵全英连续两年高阶训练项目;
2018年11月-2019年2月 四川和光临床心理学研究院布莱克曼亲自教你学诊断;
2016年8月—2018年8月 四川和光临床心理学研究院和光心理动力学咨询师连续两年训练项目;
2016年7月 童玉娟绘画治疗与表达性艺术治疗;
2016年6月 — 2017年6月 张沛超心理咨询中的13个核心主题;
2015年7月 — 2016年7月 布莱克曼穿越防御;
2012年2月—2012年8月 朱宏博心理动力性成长小组;
2012年1月—2012年12月 沙盘游戏治疗网络课程中高级;
2011年1月—2011年12月 沙盘游戏治疗网络课程初级;
2009年10月 心理分析与积极想像治疗技术专业研讨暨培训;
2007年10月 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治疗技术专业研讨暨培训。

学术活动与成就
有文章被选入书籍《重建孩子的心灵家园》、《心理救援纪实》、《情绪词的有关研究(硕士论文)》

相关工作经验
2004年-2007年,在中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青少年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工作;
2008年-2010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和广州技术师范学院任兼职心理咨询师;
2010年-2016年, 在中学从事心理咨询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
2016年- 个人执业;
累计接待个体咨询时数8000+(视频与面询4000+);
长期接受个人体验,长期接受国内外个体督导,团体督导,朋辈督导。


邹晓丹

预约信息
心理咨询师:邹晓丹
所在城市:成都
咨询方式:面对面/网络视频

职称 / 资质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讲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心理师,哀伤咨询师。

擅长领域
以认知行为治疗理论和技术为主,处理成人及青少年常见抑郁、焦虑、强迫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和自我成长等方面的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哀伤心理辅导等。

受训背景
2013年10月—2015年11月,开始接受CBT连续项目培训及CBT专病培训(王建平等);
2016年哀伤心理辅导与治疗实务技术培训(吴秀碧);
2019年参加认知行为治疗的团体应用工作坊(黄富强);
2019-2021年参加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第六期督导师培训项目的学习和督导(CarolA.Falender,RodneyK.Goodyear等);
2020年参加北师大公益心理咨询服务项目“看见哀伤,与爱同行”培训(王建平等);
2020年参加临床心理评估及其个案概念化培训(王建平);
2021年参加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系统培训(严和来等);
2021年-2022年,国际创伤治疗(EMDR)培训项目(杨渝川、吴薇莉)。

学术活动与成就
参译《认知行为治疗培训与督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
参译《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第3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
2014-2020年参与完成省厅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数篇。

相关工作经验
从业13年至今,个体心理咨询2000+小时,团体辅导时数300+小时;
个人体验100+小时;接受督导时数300+小时;
2008年至今就职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发展中心,主要从事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如心理测评、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团体督导、心理学课程教学等;
2017年至今,个人执业心理咨询;
2020年参加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服务;
2020年参加北师大公益心理咨询服务项目“看见哀伤,与爱同行”;
主讲心理主题培训;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团体辅导、班团活动等近百场。


郑涵予

预约信息
心理咨询师:郑涵予
所在城市:成都
咨询方式:面对面/网络视频

职称 / 资质
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学讲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候选人(DH-003),注册咨询师(X-14-067)、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智慧之心”八周正念团体导师。

擅长领域
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困扰、压力管理问题、依恋与亲密关系问题(包括情感、婚姻、亲子关系等)、自我探索的咨询。

受训背景
2008年-2009年,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四川西南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
2012年-2013年,认知行为疗法(CBT)连续培训(王建平);
2014年1月-2014年10月,现代行为治疗高级班及危机创伤处理(方新);
2014年-2015年,精神分析治疗的理论与实践连续培训(钟杰);
2015年-2016年,家庭治疗的连续培训(盛晓春);
2016年7月,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美国波士顿大学心理学系教授Stefan G.Hofmann);
2016年-2018年,接纳承诺疗法连续培训及中国ACT(接纳承诺疗法)第二期训练营(祝卓宏);
2018年-2019年,叙事疗法国际认证培训项目(中澳叙事中心,李明等);
2018年-2020年,“正念心理咨询师”两年培训项目(童慧琦);
2018年-2020年,“第五期注册督导师”培训(Carol A.Falender教授,Rodney K.Goodyear);
2020年12月,强迫障碍的发生机制和循证治疗(Gregory S.Chasson,Ph,D);
2021年-2022年,国际创伤治疗(EMDR)培训项目(杨渝川、吴薇莉)。

学术活动与成就
2011年-2012年,参与课题《高血压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负责修订高血压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参与高血压患者团体心理辅导;
2012年-2013年,参研厅局级重点项目《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防与干预研究》;
2014年-2015年,主持厅局级一般项目《综合心理干预模式在自杀意念大学生中的运用研究》;
2014年-2015年,主持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校青年基金项目《大学生自杀的预防与干预研究》;
2017年,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比赛三等奖。
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如下:
氯胺酮神经精神毒性的研究进展,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0,19(6).
四川省成都及乐山地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病人综合治疗模式研究,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0,19(5).
成都及乐山市美沙酮门诊多次脱毒失败病人治疗脱失危险因素分析,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1,20(2).
42例新型毒品滥用者的临床分析及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2,21(4).
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干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2012,35.
大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讨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2013,36.
心理健康课程效果及对大学生人生意义感的影响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
精神卫生立法下高校对大学生精神疾患的干预探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14,12.
大学生自杀危险因素及预防性干预探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2015,6.
成都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校园心理,2016,4.
冲动性和攻击性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12.

相关工作经验
从业10年,个体心理咨询3000+小时;2011年至今,持续接受认知行为督导师的督导,2017年、2020年至今持续接受个人体验。2019年至今,进行心理督导实践200+小时,持续接受督导的督导。
2009年-2010年,于华西心理卫生中心任一线住院医生的工作,参与精神疾病患者诊断、基本治疗工作;
2010年-2011年,于华西司法鉴定中心,参与司法精神病鉴定工作;
2011年-2019年,就职于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
2019年至今,个人执业心理咨询;
主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家庭教育主题讲座50余场。合作单位包括高校、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等。


陈功

预约信息
心理咨询师:陈功
所在城市:浙江省湖州市
咨询方式:面对面/网络视频

职称 / 资质
助理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助理心理师(ZX-19-067);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擅长领域
自我成长、人际关系、情绪处理、婚姻恋爱、原生家庭问题。

受训背景
2018年-2020年, CAPA高级组培训毕业;
2016年-2018年, CAPA初级组培训毕业;
2021年-2022年,和光首届心理动力学督导师训练项目在读;
持续接受国外精神分析督导的个体和团体督导。

学术活动与成就
发表论文3篇,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主持厅局级项目3项,参与出版教材2本。

相关工作经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15年工作经验;
个案咨询经验5000+小时(学生2000+小时,成人3000+小时)。


陈思帆

预约信息
心理咨询师:陈思帆
所在城市:成都
咨询方式:面对面/网络视频

职称 / 资质
华中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D-20-021);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X-13-003);
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候选精神分析师。

擅长领域: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情绪困扰、夫妻伴侣、自我探索。

受训背景
2010年-2011年,现代行为治疗技术操作培训 中高级;
2011年-2012年,第一届中美心理咨询与治疗高阶培训项目(武汉);
2012年-2013年,心理创伤/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 I阶、II阶;
2013年-2015年,中美联合心理咨询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成都) 第1期-第8期;
2014年-2016年,CAPA初级组毕业;
2016年-2018年,CAPA高级组毕业;
2018年-2019年,CAPA婴儿观察项目毕业;
2018年-2020年,中国-芝加哥自体心理学两年项目毕业;
2019年,受训中 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候选分析师;
2019年,受训中 国际TFP协会TFP治疗师培训项目;
长年接受高频个人分析,客体关系分析家与自体心理学分析家的个体督导。

学术活动与成就
省社科面上项目1项,第一作者研究性论文6篇。

相关工作经验
从业16年,曾在高校任专职心理老师12.5年。
接待个体咨询,个体督导,带领团体督导。
对多个企业员工压力应对与情绪管理开展讲座。


高骞

预约信息
心理咨询师:高骞
所在城市:成都
咨询方式:面对面/网络视频

职称 / 资质
儿童、青少年、成人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询师;团体心理咨询师;EAP顾问;亚太EAP协会认证培训师;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副主任。

擅长领域
儿童青少年咨询、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情绪困扰、咨询师个人成长;团体心理咨询;EAP咨询、培训、顾问。

受训背景
长年接受英国精神分析师高频分析;
长年接受克莱茵学派训练分析师的个别督导和团体督导。
心理动力学培训经历:
2009年-2010年,沙游治疗(师)技术课程初、中、高级班;
2009年-2011年,心理咨询师技能训练培训、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连续培训项目;
2013年-2015年,完成第三届“中国-挪威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师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提高组的训练;
2013年-2015年,完成“第一届心理动力学视角的精神创伤治疗连续培训项目”;
2013年-2014年,完成“清华大学首届中美心理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
2013年-2015年,完成“第一届中英婴儿观察及儿童青少年心智化情绪发展培训项目”;
2014年-2015年,完成一年的婴儿观察训练;
2016年-2018年,完成以色列精神分析家Lea Klein博士“温尼科特理论与干预技术三年培训项目”。
2018年-2020年,完成“和光首届克莱茵理论(高阶)两年连续训练项目”。
2018年-至今,完成两年婴儿观察,并接受“婴儿观察督导师”的训练。
2019年-至今,接受“移情焦点治疗(TFP)国际认证训练项目”的训练。
团体心理咨询培训
2008年,团体心理治疗实务;
2009年,全国第三届青少年心理治疗高级研修班(团体);
2011年,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培训(基础课程);
2011年,第七期“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培训(中高级课程)” 标准组;
2012年,中美婚姻家庭心理咨询骨干师资培训班,清华大学;
2013年,第十期“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培训(中高级课程)”示范组。
EAP相关培训
2010年12月,全国人才专业技术能力(EST)测评“EAP咨询师”(高级)培训班;
2010年12月,中国首届EAP国际督导班;
2013年6月,完成EAPA中国分会组织的“国际注册EAP顾问”培训;
2014年,接受由EAPA中国分会组织的“国际注册EAP顾问(CEAP)”认证学分教育,由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授课。
2019年,完成国际EAP协会的“EAP顾问”师资的培训课程,并获得认证。

相关工作经验
有多年丰富的长程与短程的临床工作经验,至今累计临床个案工作时数约15000+小时。

2008年开始,任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办的北京心理援助热线的心理咨询师五年;并在北京几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兼职,积累了丰富的短程咨询经验;
2009年开始接待社会个案的临床工作,积累了与儿童、青少年、成人,性少数群体等不同人群的临床经验。
2008年-2014年,接受国内精神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约450小时。
自2017年起,接受英国精神分析师一周四次的高频精神分析,持续进行中。
2015年-2017年,接受国内资深心理督导师工作,2年;
2017年-2018年,曾接受国外温尼科特学派精神分析师的团体督导及个别督导,3年。
现正在接受国外资深克莱茵学派训练分析家的团体督导及个别督导,已经完成3年半。


黄燕

预约信息
心理咨询师:黄燕
所在城市:成都
咨询方式:面对面/网络视频

职称 / 资质
心理学学士、硕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X-14-014);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编号:1122000008300939);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

擅长领域
孕产妇咨询、儿童青少年咨询、亲子、女性咨询、性少数咨询、学生咨询、成人咨询、咨询师个人成长。

受训背景
2001年-2005年,山西大学应用心理学学士;
2005年-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2009年-2012年,美国团体心理治疗协会培训(Jeffrey Kleinberg;Anne McEneaney);
2010年1月,现代行为治疗技术操作中级培训班(方新);
2010年-2012年,CAPA初级组毕业;
2010年12月,箱庭疗法理论与实务培训(张日昇);
2012年11月,心理创伤/眼动脱敏再加工(EMDR)治疗Ⅰ阶培训(杨渝川、吴薇莉);
2013年3月,心理咨询督导培训(贾晓明);
2013年4月-2014年5月,客体关系工作坊(Lea Klein);
2013年-2014年,CAPA婴儿观察项目毕业(Karen Proner等);
2015年7月,中美联合培训心理咨询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第七、八期(王文秀);
2015年-2016年,高校心理教师萨提亚模式系统培训初级班(蔺桂瑞、卫丽莉);
2016年4月,自杀的合作式评估与管理(CAMS)(Bent Rosenbaum);
2016年-2019年,温尼科特理论与技术三年连续培训项目(Lea Klein);
2018年-2020年,自体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两年连续培训项目(主要教员是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分析师);
2020年-2022年,自体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两年连续培训项目助教。
学术活动与成就
2009年-2015年,完成省级社科课题4项
2010年,主编《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手册》,获四川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2015年,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比赛二等奖
相关工作经验
2008年-2017年,全职工作于西南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同时个人执业;累计从事个体心理咨询2000小时以上,团体心理咨询500 +小时,心理危机干预100 +人次;
2017年4月以后,个人执业(个体心理咨询,个体/集体督导)。
截至2020年12月,累计个体咨询量3800小时,累计提供个体督导450小时。
持续接受美国资深分析师的个人分析、个体督导和团体督导。


龙晓凤

预约信息
心理咨询师:龙晓凤
所在城市:成都
咨询方式:面对面/网络视频

职称 / 资质
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psaA)候选精神分析师;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CPI)候选精神分析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编号:1422000008200075),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助理心理师(ZX-19-196)。

擅长领域
成人精神分析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包括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情绪困扰和咨询师个人成长。LGBT友好咨询师。

受训背景
2020年至今,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分析师训练项目在读;
2021年-2022年,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督导组毕业;
2019年-2021年,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高级组毕业;
2017年-2019年,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初级组毕业;
2018年-2020年,四川和光自体心理学高阶训练项目(两年);
2015年-2018年,以色列精神分析家Lea Klein博士温尼科特理论与技术连续三年培训项目(三年);
2016年-2018年,四川和光心理动力学咨询师连续两年训练项目(两年);
2016年,四川和光克莱因客体关系培训(一年)项目;
2014年-2017年,郑禹临床动力学咨询理论与实践培训(三年半);
2015年-2016年,华西精神卫生中心进修;
2010年-2015年,儿童精神分析、伴侣治疗、绘画治疗、拉康理论等多个网络短程培训项目。
学术活动与成就
动力学治疗英文资料翻译,合译《深入治疗》一书;
成都大学等多所高校新生心理健康讲座。
相关工作经验
累计接待个体咨询时数5500+;
长期接受国外精神分析家的高频分析和个案督导。


宗焱

预约信息
心理咨询师:宗焱
所在城市:成都
咨询方式:面对面/网络视频

职称 / 资质
注册系统督导师(D-20-055)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认证督导师(XXD-2020-142)
心理学教授
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专业委员会ACT学组副组长
擅长领域
以认知行为的理论和技术,处理常见的各种成人的焦虑、抑郁问题,以及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受训背景
2008年12月—2010年8月,接受国际创伤治疗(EMDR)培训,总计90小时。(Judith Boel吴薇丽、杨渝川、方莉等)
2013年4月—2014年9月,接受注册系统咨询师的培训及督导 总计:36小时。(贾晓明等)
2013年10月—2015年11月,开始接受CBT连续项目培训及CBT专病培训,总计 196小时。(王建平等)
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接受ACT的初、中、高阶连续培训,总计96小时。(祝卓宏)
2015年6月—2019年6月,接受心理剧连续培训,总计284小时。(赖念华)
2016年3月—2017年4月,参加中国ACT第一期训练营培训 :总计72小时。(祝卓宏)
2019年6月-2020年6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第六期督导师培训。总计40学时。(CarolA.Falender,RodneyK.Goodyear等)
学术活动与成就

主要著作:
(1)2012.9《警察职业心理训练与养成》独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再版。
(2)2021.2译作《拥抱你的抑郁情绪》第二译者,机械工作出版社。

主要论文:
(1)2018.6暴力罪犯元认知特征研究——以四川为例,法制与社会。
(2)2017.31大学新生适应与童年期负性事件、人格特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2014 Effect of calligraphy training on hyperarousal symptoms for childhood survivors of the 2008 China earthquakes.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SCI.
(4)2012.10警察院校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5)2009.18.04 1180名中青年监狱警察防御方式研究,中华行为医学及脑科学杂志。
(6)2010.03书法心理治疗对震后210名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心理干预研究,中华行为医学及脑科学杂志。

课题类:
(1)2019司法部课题《司法行政系统社会心理服务有效路径研究》负责人, 结题。
(2)2009年8月-2009年8月《基于心率变异性(HRV)的警察学院学生团体心理训练研究》(CJSO9-07),负责人,结题。
(3)2009年8月-2010年8月《对基层民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主研人,结题。
(4)2008年12月-2010年12月《重大灾害后心理危机的时序特征和干预技术》(2008AA021204)863计划参与人,结题。
(5)2006年12月-2007年12月 《未成年罪犯家庭弹性与重新犯罪预防研究》(csxl-62028)负责人,结题。

相关工作经验
1996年,开始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主讲《犯罪心理学》。
2002年,组建学院的心理中心,为心理中心负责人,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2012年,进入三甲医院心身科,做心理咨询和治疗。
2017年,进入心乐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目前咨询总量达到7000+,2019年开始做督导工作,团体和个体督导达到500+
另外,录视心乐土的CBT系列课程,主讲ACT。参与李松蔚老师《相处之道》的线上小结和答疑。在机关、事业单位、警察队伍、教育系统科普心理健康的知识,总计百场以上。

候选精神分析师

何雪娜

职称 / 资质:
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 成人&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师候选人。

受训背景:
CAPA初级组、高级组、督导组毕业;
美国华盛顿精神病学学院(WSP)观察性学习项目毕业生
美国华盛顿精神病学学院(WSP)会员
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PsaA)候选人会员。

西雅图精神分析学院EBF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连续培训项目毕业 *母婴关系研究者(已完成Tavistock模式两年期婴儿观察 一年期幼儿观察 目前在教授婴幼儿观察)

长期接受美国精神分析师的个人分析以及国外资深精神分析师的个人和团体督导 ,从业13年,个案累计时数超过10000小时。 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提供精神动力学取向的咨询以及为成人及儿童青少年提供精神分析。

参与著作:
合著婴幼儿观察-从养育到治愈 一书中,多人照料情境下母婴关系的重要性一文。


彭炳

职称 / 资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

擅长领域:
强迫、抑郁、焦虑、压力等情绪问题、亲密关系问题(包括情感、婚姻、性心理等)、LGBT友善心理咨询师、自我探索、咨询师个人咨询。

受训背景:
2013年-2015年,CAPA初级组毕业;
2019年-2021年,CAPA高级组毕业;
2021年—至今,移情聚焦治疗(TFP)国际认证系统培训项目在读;
长期实践内观禅修,数次封闭式禅修营经验。

相关工作经验:
从业12年至今,个体心理咨询5000+小时;至今接受个人分析累计500+小时;
长期接受个体督导及团体督导;
2009年-2016年,兼职咨询师;
2016年至今,全职个人执业咨询师。


王秀冰

职称 / 资质:
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The Chicago Institute for 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家候选人/儿童精神分析师候选人;
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号: D-20-065)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 (注册号: X-16-066)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初级组,高级组,督导组,婴儿观察组毕业 存在-人本主义国际心理研究所(IIEHP)项目成员 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PSaA)会员;
上海市心理学会精神分析委员会成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1517000008201495) ;
同时接受精神分析和存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训练。

目前就读于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持续的接受美国APA培训精神分析师的分析和督导。主要的工作对象是成人、⻘少年和儿童。个人被分析时数超过1500小时,被督导时数超过1300小时,个案时数超过12000小时。

发表文章:
Psychoanalysis and China: Trauma and it’s trans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in China, February, 2018,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National Meeting 第107届美国精神分析(APSaA)年会 Gordon, Robert M., Xiubing Wang, Jane Tune(2015).
Comparing Psychodynamic Teaching, Supervision and Psychotherapy Over Video-Conferencing Technology with Chinese Students. Psychodynamic Psychiatry, December 2015, Vol. 43, No. 4: 585–599 Gordon, R.M., Tune, J. and Wang, X. (2016).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cerns of high and low raters of psychodynamic treatment to Chinese students over VCON? 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therapy in China,2, 86-96. Wang X, Gordon RM, Snyder EW. Comparing Chinese and US practitioners’ attitudes towards teletherap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sia Pac Psychiatry. 2020; e12441
受训项目:
1、长程系统培训
2012/09-2018/06 CAPA初级组/高级组/督导组/婴儿观察组项目毕业
2014/01-2016/01 人本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 国际存在人本主义研究所IIEHP
2016/01-至今 Psychoanalytic Education Program - The Chicago Institute for Psychoanalysis
2、已完成的短期培训
Existential Dream Analysis Workshop (存在主义梦的解析) By Dr. Eric Craig
Workship on Stabilization Techniques Training (创伤后应激障碍稳定化技术) By Dr. Helga Matthess
Emotion, Creativity, and Meaning in Existential-Humanistic Therapy (存在人本 主义心理治疗中的情绪,创造力,和意义) By Dr. Louis Hoffman
Personality Types & Clinical Implications (人格类型与临床治疗) by Dr Nancy Mc Williams Bion (比昂) by Dr. James A Gooch
Diagnostic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selection for mental disorders by Jerome S Blackman
如何同步与父母工作使儿童⻘少年治疗有效 by Kerry Novick
自恋与边缘人格组织治疗 by Vamik Volkan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 by Jeffrey Stern
自体心理学治愈的艺术之道 by Jeffrey Stern
关系取向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by Lawrence Hedges
儿童精神分析技术 by Molly Witten


瞿小栗

职称 / 资质:
上海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PsaA)会员;
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精神分析师候选人;
截止2022年7月,临床个体咨询工作时数8500+,个体/团体督导工作时数1000+;
可用中英文开展工作,专注于精神分析/精神动力学取向成人个体咨询、个体/团体督导及培训工作;
持续接受个人分析、个体/团体督导中。

长程培训:
2021-至今 加州整合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项目在读
2020-至今 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精神分析师候选人教育项目在读(Y4)
2015-2020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初级组、高级组、婴儿观察、督导组毕业:
2018-2019 怀特精神分析学院IPPP项目毕业
2013-2016 林紫心理机构精神分析治疗理论与实践三年长程
短程培训:
2022 认知神经科学-如何开发剩余99%的大脑
2022/05-07 美国STAR感统障碍治疗和研究中心-感统障碍系列基础课程
2018/04-07 北京同志中心-第一期全国性少数群体友善心理咨询师进阶培训:
2018/03-06 哲学、神经科学与心理治疗
2018/01 神经精神分析实用入门by Mark Solms
2017/12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国际婴幼儿精神卫生诊断与干预新理论、新技术培训
2016/04 苏晓波-比昂工作坊
2016/07 北京同志中心-第十期性少数人群友善心理咨询师公益培训
2016/07 薛伟-比昂课程
2016/03-06 阿琳.克雷默.理查德-性别问题:女性发展十讲
2015/1-12 林紫心理机构-陈德中正念体验工作坊共五期


钟杰

职称 / 资质:
临床医学学士;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委员会委员、注册督导师和临床心理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人格障碍研究学会(ISSPD)会员;国际心理分析研究学会(IPSO)会员、国际精神分析学会(IPA)会员候选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九三学社会员;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副教授。

擅长领域:
主要集中在心理病理学、人格障碍及人格评估领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超过30篇,主持或参与过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也与企业合作过人格评估与组织健康领域的应用项目。

学术活动与成就:
2003年至今一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性治疗、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与实务相关课程,同时担任临床心理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临床案例督导,也为两个北京的精神分析学习小组提供定期督导超过9年。
2003年非典期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组织并参与“非典心理援助热线”,为民众提供心理热线服务。
2008年5·12地震后,除为政府多次提供科学建议外,长期义务前往四川提供心理咨询专业培训和督导,在都江堰为一个心理咨询专业团队提供培训和督导3年,并在成都带领一个精神分析学习小组超过5年。
其他相关资历:
曾与国家外交部、国防科工委、团中央、环保部、北京监狱管理局、北京心海导航科技、云南司法、默克药业、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金地集团、中兴通讯等机构在组织健康、工作压力管理、员工帮助计划、领导力提升等方面提供专业建议,为这些机构提供压力管理培训或领导力、组织健康领域的顾问服务。


陈思帆

职称 / 资质:
华中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D-20-021);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X-13-003);
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候选精神分析师。

擅长领域:
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情绪困扰、夫妻伴侣、自我探索。

受训背景:
2010年-2011年,现代行为治疗技术操作培训中高级;
2011年-2012年,第一届中美心理咨询与治疗高阶培训项目(武汉);
2012年-2013年,心理创伤/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 I阶、II阶;
2013年-2015年,中美联合心理咨询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成都) 第1期-第8期;
2014年-2016年,CAPA初级组毕业;
2016年-2018年,CAPA高级组毕业;
2018年-2019年,CAPA婴儿观察项目毕业;
2018年-2020年,中国-芝加哥自体心理学两年项目毕业;
2019年,受训中 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候选分析师;
2019年,受训中 国际TFP协会TFP治疗师培训项目;
长年接受高频个人分析,客体关系分析家与自体心理学分析家的个体督导。

学术活动与成就:
省社科面上项目1项,第一作者研究性论文6篇。

相关工作经验:
从业16年,曾在高校任专职心理老师12.5年。
接待个体咨询,个体督导,带领团体督导。
对多个企业员工压力应对与情绪管理开展讲座。


龙晓凤

职称 / 资质:
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psaA)候选精神分析师;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CPI)候选精神分析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编号:1422000008200075),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助理心理师(ZX-19-196)。

擅长领域:
成人精神分析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包括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情绪困扰和咨询师个人成长、LGBT友好咨询师。

受训背景:
2020年至今,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分析师训练项目在读;
2021年-2022年,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督导组毕业;
2019年-2021年,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高级组毕业;
2017年-2019年,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初级组毕业;
2018年-2020年,四川和光自体心理学高阶训练项目(两年);
2015年-2018年,以色列精神分析家Lea Klein博士温尼科特理论与技术连续三年培训项目(三年);
2016年-2018年,四川和光心理动力学咨询师连续两年训练项目(两年);
2016年,四川和光克莱因客体关系培训(一年)项目;
2014年-2017年,郑禹临床动力学咨询理论与实践培训(三年半);
2015年-2016年,华西精神卫生中心进修;
2010年-2015年,儿童精神分析、伴侣治疗、绘画治疗、拉康理论等多个网络短程培训项目。

学术活动与成就:
动力学治疗英文资料翻译,合译《深入治疗》一书;
成都大学等多所高校新生心理健康讲座。

相关工作经验:
累计接待个体咨询时数5500+;
长期接受国外精神分析家的高频分析和个案督导。


精神分析师

姜启壮

职称 / 资质:
心理学硕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注册督导师;团体咨询师;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候选精神分析师;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精神分析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美国精神分析专业学会成员。

擅长领域:
人际关系、情绪困扰、内心冲突、自我探索。

受训背景:
1998年-2002年,四川大学哲学学士;
2004年-2007年,四川大学精神分析硕士;
2008年-2010年,CAPA初级组毕业;
2010年-2012年,CAPA高级组毕业;
2012年-2013年,CAPA婴儿观察项目毕业;
2012年-2013年,CAPA督导组毕业;
2015年-至今, 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精神分析训练;
现长年接受国外资深克莱茵学派、自我心理学派及自体心理学派分析家的督导。

学术活动与成就:
完成省级社科课题4项,第一作者论文4篇;
副主编《心理学与大学生活》,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编委《精神分析研究》,商务印书馆;
校对《深入治疗》,万千心理。

2008年10月,北京第五届国际心理治疗大会专题工作坊:《如何运用意象与来访者工作》;
2015年7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委员会年会专题工作坊:《与投射性认同工作》;
2015年10月,中国精神分析大会专题工作坊:《与投射性认同工作》;
2019年,中国精神分析大会工作坊:《跨越分析工作中的病人分析师》。
相关工作经验: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心理机构的心理咨询中心兼任心理督导师;
克莱茵理论与技术专题培训项目讲师;
和光心理动力学咨询培训、温尼科特连续培训等项目的学术负责人、讲师、督导师;
长期参与政府组织的心理救援项目;
长期个人执业(心理咨询、精神分析、个别督导、集体督导)。


宋钻豪

职称 / 资质:
精神分析师(WAWI);
咨询督导师(WAWI);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会员;
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PsaA)会员。


张庆

职称 / 资质:
精神分析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受训背景:
华盛顿巴尔的摩精神分析中心:2017~2020;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初级、高级、督导培训毕业;
医学硕士(M. Med)。

相关工作经验:
2005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2014年开始私人执业;
简单心理入驻咨询师&督导(2016至今);
上海心理学会精神分析分析工作委员会会员。

翻译:
《婴幼儿的人际世界:精神分析与发展心理学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胡萍

职称 / 资质:
个人执业二级心理咨询师;
精神分析师;
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CPI)教员;
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PsaA)会员;
CAPA中美精神分析联盟初级组,高级组,督导组毕业。

其他专业受训:
认知行为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初级组,进阶组和高级组;
欧洲-湖北心理咨询师协会格式塔培训;
北京万生心语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培训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

审校:《10-14岁青少年,你在想什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理督导师

姜启壮

职称 / 资质:
心理学硕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注册督导师;团体咨询师;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候选精神分析师;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精神分析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美国精神分析专业学会成员。

擅长领域:
人际关系、情绪困扰、内心冲突、自我探索。

受训背景:
1998年-2002年,四川大学哲学学士;
2004年-2007年,四川大学精神分析硕士;
2008年-2010年,CAPA初级组毕业;
2010年-2012年,CAPA高级组毕业;
2012年-2013年,CAPA婴儿观察项目毕业;
2012年-2013年,CAPA督导组毕业;
2015年-至今, 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精神分析训练;
现长年接受国外资深克莱茵学派、自我心理学派及自体心理学派分析家的督导。

学术活动与成就:
完成省级社科课题4项,第一作者论文4篇;
副主编《心理学与大学生活》,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编委《精神分析研究》,商务印书馆;
校对《深入治疗》,万千心理。

2008年10月,北京第五届国际心理治疗大会专题工作坊:《如何运用意象与来访者工作》;
2015年7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委员会年会专题工作坊:《与投射性认同工作》;
2015年10月,中国精神分析大会专题工作坊:《与投射性认同工作》;
2019年,中国精神分析大会工作坊:《跨越分析工作中的病人分析师》。
相关工作经验: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心理机构的心理咨询中心兼任心理督导师;
克莱茵理论与技术专题培训项目讲师;
和光心理动力学咨询培训、温尼科特连续培训等项目的学术负责人、讲师、督导师;
长期参与政府组织的心理救援项目;
长期个人执业(心理咨询、精神分析、个别督导、集体督导)。


吴薇莉

职称 / 资质:
某高校心理学教授;
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D-06-078);
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督导师(XXD-2020-94);
中国首批欧洲认证EMDR创伤心理治疗师和督导师。

擅长领域:
创伤心理治疗、危机干预、依恋关系与个人成长、情绪与压力管理。


钟杰

职称 / 资质:
临床医学学士;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工作委员会委员;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委员会委员、注册督导师和临床心理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人格障碍研究学会(ISSPD)会员;国际心理分析研究学会(IPSO)会员、国际精神分析学会(IPA)会员候选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九三学社会员;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副教授。

擅长领域:
主要集中在心理病理学、人格障碍及人格评估领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超过30篇,主持或参与过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也与企业合作过人格评估与组织健康领域的应用项目。

学术活动与成就:
2003年至今一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性治疗、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与实务相关课程,同时担任临床心理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临床案例督导,也为两个北京的精神分析学习小组提供定期督导超过9年。
2003年非典期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组织并参与“非典心理援助热线”,为民众提供心理热线服务。
2008年5·12地震后,除为政府多次提供科学建议外,长期义务前往四川提供心理咨询专业培训和督导,在都江堰为一个心理咨询专业团队提供培训和督导3年,并在成都带领一个精神分析学习小组超过5年。
其他相关资历:
曾与国家外交部、国防科工委、团中央、环保部、北京监狱管理局、北京心海导航科技、云南司法、默克药业、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金地集团、中兴通讯等机构在组织健康、工作压力管理、员工帮助计划、领导力提升等方面提供专业建议,为这些机构提供压力管理培训或领导力、组织健康领域的顾问服务。


陈思帆

职称 / 资质:
华中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D-20-021)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X-13-003)
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候选精神分析师
擅长领域
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情绪困扰、夫妻伴侣、自我探索。

受训背景:
2010年-2011年,现代行为治疗技术操作培训 中高级;
2011年-2012年,第一届中美心理咨询与治疗高阶培训项目(武汉);
2012年-2013年,心理创伤/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 I阶、II阶;
2013年-2015年,中美联合心理咨询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成都) 第一期-第八期;
2014年-2016年,CAPA初级组毕业;
2016年-2018年,CAPA高级组毕业;
2018年-2019年,CAPA婴儿观察项目毕业;
2018年-2020年,中国-芝加哥自体心理学两年项目毕业;
2019年,受训中 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候选分析师;
2019年,受训中 国际TFP协会TFP治疗师培训项目;
长年接受高频个人分析,客体关系分析家与自体心理学分析家的个体督导。

学术活动与成就:
省社科面上项目1项,第一作者研究性论文6篇。

相关工作经验:
从业16年,曾在高校任专职心理老师12.5年。
接待个体咨询,个体督导,带领团体督导。
对多个企业员工压力应对与情绪管理开展讲座。


高骞

职称 / 资质:
儿童、青少年、成人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询师;团体心理咨询师;EAP顾问;亚太EAP协会认证培训师;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副主任。

擅长领域:
儿童青少年咨询、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情绪困扰、咨询师个人成长;团体心理咨询;EAP咨询、培训、顾问。

受训背景:
长年接受英国精神分析师高频分析;
长年接受克莱茵学派训练分析师的个别督导和团体督导。
心理动力学培训经历:
2009年-2010年,沙游治疗(师)技术课程初、中、高级班;
2009年-2011年,心理咨询师技能训练培训、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连续培训项目;
2013年-2015年,完成第三届“中国-挪威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师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提高组的训练;
2013年-2015年,完成“第一届心理动力学视角的精神创伤治疗连续培训项目”;
2013年-2014年,完成“清华大学首届中美心理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
2013年-2015年,完成“第一届中英婴儿观察及儿童青少年心智化情绪发展培训项目”;
2014年-2015年,完成一年的婴儿观察训练;
2016年-2018年,完成以色列精神分析家Lea Klein博士“温尼科特理论与干预技术三年培训项目”。
2018年-2020年,完成“和光首届克莱茵理论(高阶)两年连续训练项目”。
2018年-至今,完成两年婴儿观察,并接受“婴儿观察督导师”的训练。
2019年-至今,接受“移情焦点治疗(TFP)国际认证训练项目”的训练。

团体心理咨询培训:
2008年,团体心理治疗实务;
2009年,全国第三届青少年心理治疗高级研修班(团体);
2011年,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培训(基础课程);
2011年,第七期“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培训(中高级课程)” 标准组;
2012年,中美婚姻家庭心理咨询骨干师资培训班,清华大学;
2013年,第十期“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培训(中高级课程)”示范组。
EAP相关培训:
2010年12月,全国人才专业技术能力(EST)测评“EAP咨询师”(高级)培训班;
2010年12月,中国首届EAP国际督导班;
2013年6月,完成EAPA中国分会组织的“国际注册EAP顾问”培训;
2014年,接受由EAPA中国分会组织的“国际注册EAP顾问(CEAP)”认证学分教育,由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授课。
2019年,完成国际EAP协会的“EAP顾问”师资的培训课程,并获得认证。

相关工作经验:
有多年丰富的长程与短程的临床工作经验,至今累计临床个案工作时数约15000+小时。

2008年开始,任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办的北京心理援助热线的心理咨询师五年;并在北京几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兼职,积累了丰富的短程咨询经验;
2009年开始接待社会个案的临床工作,积累了与儿童、青少年、成人,性少数群体等不同人群的临床经验。
2008年-2014年,接受国内精神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约450小时。
自2017年起,接受英国精神分析师一周四次的高频精神分析,持续进行中。
2015年-2017年,接受国内资深心理督导师工作,2年;
2017年-2018年,曾接受国外温尼科特学派精神分析师的团体督导及个别督导,3年。
现正在接受国外资深克莱茵学派训练分析家的团体督导及个别督导,已经完成3年半。


宗焱

职称 / 资质:
注册系统督导师(D-20-055)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认证督导师(XXD-2020-142)
心理学教授
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专业委员会ACT学组副组长
擅长领域
以认知行为的理论和技术,处理常见的各种成人的焦虑、抑郁问题,以及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受训背景:
2008年12月—2010年8月,接受国际创伤治疗(EMDR)培训,总计90小时。(Judith Boel吴薇丽、杨渝川、方莉等)
2013年4月—2014年9月,接受注册系统咨询师的培训及督导 总计:36小时。(贾晓明等)
2013年10月—2015年11月,开始接受CBT连续项目培训及CBT专病培训,总计 196小时。(王建平等)
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接受ACT的初、中、高阶连续培训,总计96小时。(祝卓宏)
2015年6月—2019年6月,接受心理剧连续培训,总计284小时。(赖念华)
2016年3月—2017年4月,参加中国ACT第一期训练营培训 :总计72小时。(祝卓宏)
2019年6月-2020年6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第六期督导师培训。总计40学时。(CarolA.Falender,RodneyK.Goodyear等)

学术活动与成就:
1、主要著作:
(1)2012.9《警察职业心理训练与养成》独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再版。
(2)2021.2译作《拥抱你的抑郁情绪》第二译者,机械工作出版社。

2、主要论文:
(1)2018.6暴力罪犯元认知特征研究——以四川为例,法制与社会。
(2)2017.31大学新生适应与童年期负性事件、人格特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2014 Effect of calligraphy training on hyperarousal symptoms for childhood survivors of the 2008 China earthquakes.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SCI.
(4)2012.10警察院校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5)2009.18.04 1180名中青年监狱警察防御方式研究,中华行为医学及脑科学杂志。
(6)2010.03书法心理治疗对震后210名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心理干预研究,中华行为医学及脑科学杂志。

3、课题类:
(1)2019司法部课题《司法行政系统社会心理服务有效路径研究》负责人, 结题。
(2)2009年8月-2009年8月《基于心率变异性(HRV)的警察学院学生团体心理训练研究》(CJSO9-07),负责人,结题。
(3)2009年8月-2010年8月《对基层民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主研人,结题。
(4)2008年12月-2010年12月《重大灾害后心理危机的时序特征和干预技术》(2008AA021204)863计划参与人,结题。
(5)2006年12月-2007年12月 《未成年罪犯家庭弹性与重新犯罪预防研究》(csxl-62028)负责人,结题。

4、相关工作经验:
1996年,开始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主讲《犯罪心理学》。
2002年,组建学院的心理中心,为心理中心负责人,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2012年,进入三甲医院心身科,做心理咨询和治疗。
2017年,进入心乐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目前咨询总量达到7000+,2019年开始做督导工作,团体和个体督导达到500+
另外,录视心乐土的CBT系列课程,主讲ACT。参与李松蔚老师《相处之道》的线上小结和答疑。在机关、事业单位、警察队伍、教育系统科普心理健康的知识,总计百场以上。

外籍专家

外籍顾问:Dr. Elise Snyder

  • 四川和光临床心理学研究院名誉理事长;
  • 美国人,精神病学博士、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耶鲁大学医学院临床精神病学副教授。
  • CAPA中美精神分析联盟创建者与主席;美国精神分析协会(APsaA)委员会委员、选举监管委员会主席;美国精神分析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Psychoanalysts)前主席;精神分析与认知科学讨论组共同主席。

外籍顾问:Dr. Judith Newmar

  • 四川和光临床心理学研究院特聘顾问;
  • 博士,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训练分析家、督导分析家,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

外籍顾问:Dr. Karen Proner

  • 四川和光临床心理学研究院特聘顾问;

  • 美国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 (IPA)资深精神分析师、儿童精神分析督导分析师,美国当代弗洛伊德精神协会教员、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家庭、伴侣精神分析工作委员会委员。

  • 资深克莱因学派精神分析师,早期在伦敦接受克莱因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训练,接受Edna O’Shaughnessy, Donald Meltzer ,Betty Joseph等著名克莱因分析师的督导训练。长期带领克莱因学派训练、儿童观察训练。


外籍顾问:Dr. Lea Klein

  • 四川和光临床心理学研究院特聘顾问;

  • 以色列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督导分析师、训练培训师。

  • 以色列精神分析协会正式成员;Joseph Sandler及Betty Joseph嫡传弟子;在以色列Gaha心理健康中心任教和督导;Tel-AVai大学客座副教授;丽雅·克莱因 女士从事心理咨询、精神分析、伴侣和家庭治疗及父母指导逾40年。


外籍顾问:Amy Eldridge

  • 四川和光临床心理学研究院特聘顾问
  • 精神分析师
  • 国际自体心理学会现任主席
  • 芝加哥临床社会工作研究院主任,自体心理学资深教员
  • 心理学博士

外籍顾问:Dennis Shelby

  • 四川和光临床心理学研究院特聘顾问
  • 督导分析师
  • 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远程教育主任
  • 心理学博士

外籍顾问:Frank Summers

  • 四川和光临床心理学研究院特聘顾问
  • 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和芝加哥精神分析中心讲师和督导分析师
  • Ph.D

外籍顾问: Jenifer Wakelyn

  • 四川和光临床心理学研究院特聘顾问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疗师、培训负责人
  • 伦敦塔维斯托克精神分析儿童心理治疗博士培训临床研究讲师、导师

和光基本功项目开学典礼圆满举行

4月18日上午,四川和光临床心理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成都地面和网络同步进行了“和光(第三届)心理咨询师基本功训练两年项目”的开学典礼,研究院的运营院长高骞老师,基本功项目负责老师胡芸、黄燕,研究院的陈思帆、杨瑞凤、陈功、龙晓凤等几位老师,以及指导老师王翠出席了典礼,欢迎新一届二十四位新同学的到来。

主持人胡芸老师致辞后,高骞老师代表研究院欢迎新同学的加入,也介绍了研究院的历史、组织架构和定位与发展。项目负责人胡芸老师与黄燕老师介绍了基本功项目的课程安排、项目设置和往届经验,并介绍了研究为同学们所提供的更多的专业支持通道。 接下来陈功老师、龙晓凤老师和指导老师王翠分别分享了个人成长道路上的经验。

最后胡芸老师表达了期待看到每位同学的成长,未来成为和光的心理咨询师,共同推动临床心理行业发展。


和光督导师训练项目开学典礼圆满举行

4月26日晚上,研究院在网上举办了“和光(首届)心理动力学督导师训练项目”的开学典礼,院长姜启壮、高骞老师,研究院的黄燕、蔡志坚、唐璐嘉、陈功、王惠莹、胡芸等几位老师,以及授课老师Dr. Luis Nagy和Dr. Amy Eldridge也出席了典礼,欢迎新一届十四位同学到来。

认知行为治疗(CBT)理论入门十讲

  • 在咨询室里,来访者经常抱怨被情绪困扰?
  • 上台演讲发言,还没上台就已经感到紧张不安,甚至想逃跑;
  • 没什么朋友,也提不起兴致去做提升自己的事情,感觉每天都过得毫无意义,真的好空虚;
  • 总是自我比较,考试不如人,学历不如人,工作能力不如人……总觉得自己很笨很蠢。
  • 久而久之,这种无意识的消极情绪会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就越陷越深,最后演变成一个”习惯性消极“的怪圈。

长此以往,我们就会习惯性逃避问题,习惯性不自信,总觉得自己会导致了不好的事情发生,越做越错,多做多错。

想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们就需要改变来访的“消极想法”,改变来访的行为,由此改善来访的对情绪的认知看法。

压垮来访者的,可能是他的认知。

现代焦虑症治疗的先驱[克莱尔·威克斯医生]指出:“大多数焦虑症患者的痛苦往往不在于焦虑情绪本身,而是对于焦虑症的担惊受怕。” 他发现,许多焦虑患者并不是很关心造成压力的最初原因,而更在意当下的恐慌感。

而正是这个认知,困住了他们自己。

因此,想要打破,就需要正视并改变对负面情绪的看法。

简单来说,你认为某种情绪的性质是怎么样的,它对你的影响就会是什么样的。因此,想要打破,就需要正视并改变对负面情绪的看法。

为什么要学CBT?

在心理学中,有这么一种疗法。

它是通过修正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高效心理治疗方法。

那就是——认知行为疗法(CBT)

CBT的优势

在前景上: CBT是有循证研究支持的疗法。它具有目标导向清晰、周期短、疗效稳、应用广、结构性强等特点。

在应用上: CBT以技术见长,对抑郁、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障碍和一般常见心理问题都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在问题上: CBT疗法的结构化,可帮助大多数咨询师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如:来访者脱落、难以下手、建立咨访关系困难、整体咨询框架不清晰的问题。为此,我们特别邀请CBT领域专家宗焱老师,推出《认知行为治疗(CBT)十讲》。

主讲老师:宗焱

心理学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督导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认证督导师
ACT疗法督导师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
  • 国际语境行为科学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专业委员会ACT学组副组长
  • 中国灾害预防协会社会心理专委会委员
  •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公职人员专委会常务理事
  • 多年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 流派为认知行为治疗,目前在医院心身科、高校、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专业教学、科研以及心理咨询和治疗

课程信息

讲座时间: 10月21日—12月30日
每周五晚 19:30-21:00,每次1.5小时,持续10周。(11月11日暂停一次)


瞿小栗:进食问题——个体与食物、自我认知和文化

你是否曾经陷入对食物的无休止纠结?

早上醒来,你是要选择一碗温热的粥,还是香喷喷的面包呢?午餐又该吃点啥呢?在上午11点13分左右,你是否发现自己陷入食物选择纠结中—是选择健康沙拉,还是那些让人忍不住享受的糖油混合的“垃圾”食品?下午4点的下午茶是否让你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深陷“忍住不吃—忍不住吃多了”的恶性循环?或者,你是否会在周日“欺骗日(cheating day)”的那一天约上朋友们一起大吃大喝,因为周一你又得重新“管住嘴”……食物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生命支撑,更是一种充满情感纠结的存在。它既带来罪恶感,又带来幸福感。
它是陪伴,是庆祝,是悲伤,是乐趣,是安慰,也是一种牺牲。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食物就像家人一样,时而让我们发自内心地爱,时而又让我们愤怒不已,迫使我们在实在不愿意进食的时候也得咽下去。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咨询工作者,我深深理解食物对人类而言还是一种情感。食物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医学领域的“障碍”,而是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广泛话题。

进食问题并不是一种罕见或难以启齿的“障碍”,而是我们生活中可能常常面对的一种现状。因此,美国纽约的女性心理治疗中心研究所(The Women Therapy Center Institute)的咨询师在合著的这本《进食问题—精神分析和文化视角下的女性与身体》(Eating Problems: A Feminist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Model,后文简称《进食问题》)中有意使用了“问题(problems)”这个词,传递出对进食问题的温柔接纳:进食问题并不是一种罕见或难以启齿的“障碍”,而是我们生活中可能常常面对的一种现状。

这样温和的用词选择打破了我们对进食问题的固有印象,从中可以看到作者试图鼓励开放对话的用心。我作为读者也的确感到更容易接纳和与这个话题建立起亲密而坦诚的关系。

《进食问题》一书的作者将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巧妙融合,探讨了在治疗厌食症、贪食症和肥胖症等进食问题中的关键议题。这本书可以说是对过去几十年来在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领域取得的进展的致敬之作,同时是对这两个领域之间日益密切交织的关系的深入探讨。细细读来,如同一场引人深思的心灵探险。

由于是五位作者合作写就,整本书涉及了相当丰富的研究、论文和书籍,挑战了传统观点,吸收了早期被忽视的女性分析视角,重新构建了对母亲、父亲和成年发展的看法,并深入研究了治疗师和来访者的性别如何影响治疗对话、反移情和干预技术。本书作者分别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梳理进食问题,包括:
(1)女性进食问题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
(2)身体与心理的互动,探讨喂养体验与身体关系及象征意义;
(3)自我喂养和整合对于治疗女性进食问题的重要性;
(4)临床治疗中的移情和反移情问题;
(5)探讨进食问题与性虐待之间的理论联系和治疗思考;
(6)深入剖析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进食问题。

从我所受训及从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角度看,进食问题的出现并不只是关于食物、体形挑剔的问题,更是关乎内心对自己满不满意的问题。但本书作者显然不想止步于简单地指出问题,更试图深刻地分析、揭示女性与食物斗争中的各种冲突、缺陷、意义、内化和适应功能。这不仅是一场治疗,更是一场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的深度探究。

本书用清晰而引人入胜的语言,展示了许多关于进食问题患者的真实故事。一直以来,我们被告知进食问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迅速缓解,比如药物、住院治疗和认知行为心理治疗等。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患有厌食症或暴食症的患者在接受所谓的“全面治疗”后仍然持续遭受痛苦。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治疗进食问题的方式,包括重新审视的治疗效果,重新定义成功治疗的标准;同时这启发了从女性主义精神分析视角看待这一问题。
这本书不仅仅关注症状的控制与改善,更注重进食问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对文化因素的深入考量,令这本书的内容超越了传统女性主义治疗文献对进食困境的单一解释,更多关注女性个体在多重文化背景下的生存和成长。这是一种对复杂性的接纳,它不仅仅存在于精神分析领域,更贯穿于治疗师和来访者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所呈现的案例,它们展示了治疗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治疗师的介入和干预既是坦率的,又是富有同情心的。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从情感上先与来访者的经历建立深厚的共鸣,再体悟到治疗过程中的曲折与启示。
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不仅仅试图描绘治疗过程,还深入讨论了理论概念,引导读者探索关于进食问题的核心病理并获得理解。通过对费尔贝恩关于“内在破坏者(internal saboteur)”的概念的运用,书中呈现了一种新颖的理论框架,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进食问题来访者的心理动力学。
即便对于经验丰富的精神分析师而言,本书的内容也能够给予崭新的启示,呈现出一片别有洞天的景象。对于那些在实际工作中与进食问题患者紧密合作的临床心理工作者、精神科医生、学校心理教师、辅导员以及社区工作者,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改善与进食问题患者的工作互动。甚至对于非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如果你只是希望透过阅读深入探索并理解自身与食物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同样是一个绝佳选择。
《进食问题》通过深入研究个体与食物、自我认知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视角,为读者打开了理解心理健康和女性主义的全新维度,同时为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之间的对话搭建了一座新的桥梁。挣扎于进食问题的女性很可能自小被教育规训不要“大嗓门”,不要占用社会空间,似乎她们应该以某种符合“审美标准”的形象被“凝视”,而不是被真实地听见;但本书的动人之处恰恰在于“她们”(作者)的叙述声音汇聚在一起,她们需要被听见、被接纳、被当成“人”而不是一具“躯壳”对待。
最后,必须要提的是,本书作为一本由英文翻译而来的专业著作,给读者提供了极为愉悦的阅读体验——读起来既友好又流畅,毫不费力,仿佛每个英文单词的弦外之音都在中文句子中有所安顿和体现。我相信这一点得益于优秀的女性译者——龙梅,以及提供了专业支持的龙晓凤和陈思帆。她们对译文进行了精心打磨,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让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音乐般的节奏。正是她们的辛勤工作使这场心灵之旅在中文世界中得以完美呈现。
瞿小栗,和光动力学两年项目教员、临床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分析师候选人,2023年11月28日于上海。


和光翻译|研讨会导言:厘清混乱的人际精神分析与关系精神分析——历史教训

作者:Steven Tublin PhD
翻译:刘琼(和光首届关系取向高阶(两年)训练项目学员)校对:龙晓凤(四川和光咨询师、和光首届关系取向高阶(两年)训练项目)

*本文经作者授权四川和光临床心理学研究院翻译,供学习讨论使用

Steven Tublin PhD

Tublin博士是WAWI(威廉.阿兰森.怀特学院)的教师、培训分析师(TA)和督导分析师(SA),纽约大学后期博士项目的教员,同时也是主体间心理学研究所的教员,拥有躯体体验法的实践资格证书,这是一种基于身体的方法,用于解决创伤。

他撰写了多篇关于当代精神分析技术、在临床研究中使用音乐与文学,以及政治与精神分析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话题的文章。他的治疗方法结合了精神分析和躯体技术。作为教授、督导和临床医生,Tublin博士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与临床经验。
关键词: 关系, 精神分析, 历史, 政治, 异议, 革命, 压制。

此次研讨会探讨了人际精神分析和关系精神分析在历史、理论和政治上的联系,并重新回顾了这些竞争思想派别之间的激烈内部冲突的动荡历史。虽然这里收集的论文主要是为了讨论这两个学派之间的理论联系,但它们也记录了一段不幸的历史:在面对充满活力的异议和创造力时,学术机构的正统思想一再变得僵化。尽管当前的精神分析讨论相对没有这种无益的冲突,但可以预见,随着关系学派逐渐获得某种既定的合法地位,它们不可避免地会面对自身重大的理论挑战,人们或许可以预见到这样的冲突轮回,但希望能够避免。
在此次研讨会一开始,Donnel Stern在他为大会撰写的文献中基本上就放弃了尝试明确界定人际精神分析和关系精神分析之间联系的努力。“人际理论和关系理论,”他指出,“是概念和临床上的大伞,为同行者提供庇护。”因此,它们事实上是难以真正“解开”的。的确,Ehrenberg 在其为研讨会撰写的文章中提到,自人际和关系理论各自出现以来,两个领域内一直包含着大量的不同意见。如今,要提炼出这些一直是广泛、多样且有时互不兼容的思想体系的精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要定义它们之间的关联,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想,研讨会标题中设定的乐观目标恐怕是难以实现了。
不过,后面五篇文章的尝试至少解决了两个不同且及时的目标,其中一个或许尤为紧迫。首先,这些文章汇集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当代精神分析实践的理论和技术领域。关系精神分析现在在精神分析领域占据了重要位置。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它已经从一个宽泛、定义松散的方向发展为一个真正的学派。关系精神分析从许多来源中汲取灵感,尽管那些来源的重要性可能因人而异(Mitchell, 1998; Frankel, 1998; Hirsch, 1998)。人际精神分析,从上世纪中叶的创始人到如今,仍然有自认仅作为纯粹人际主义者存在的少数作者群体,一直是整个关系理论运动的核心灵感来源——有些人甚至认为它是最核心的灵感来源。接下来的文章展示了这两个思想体系间联系的复杂性,以及要分离出两者间任何线性联结的困难。
其次,也许更为紧迫的动机则回到了你问的是谁这个问题上。人际精神分析和关系精神分析的故事,不仅是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这一故事在接下来五篇文章中的四篇中都占据了重要位置。只有Crastnopol在她那简明的、通过人际和关系的思维来分析自体演变的论述中,完全停留在理论范畴内。就像接下来的文章中所述,人际精神分析和关系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也是个人和机构之间斗争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领袖、教师和叛逆者的故事。随着关系学派逐渐确立,一些人开始担心,在学院的记忆中,人际理论和人际主义者在建立关系精神分析中的作用会逐渐消失。因此,在这里的一些讨论中,我们也能听到关于政治身份和遗产的情感问题。这使得研讨会的讨论呈现出另一种意义。讨论的参与者作为部落长老,重温了一段创伤性和奠基性的历史,以适当的方式纪念那些通过战斗在新的精神分析世界中为我们开辟疆土的人们的贡献和牺牲。他们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就是我们如何从荒漠中走出来的。这就是我们如何成为今天这样的我们的。”
这个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取决于读者的视角。人们很容易将其看作开放性、创造力和人性尊严战胜僵化的制度正统的英雄事迹。然而,这些论文中出现的另一个或许更具说服力的叙事是,无论“谁”掌握权力,僵化的固执和对反对意见的压制总是反复上演。一次又一次,人们会看到顽固与创新碰撞,并压制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反对声音。

反派角色随着每一章的展开而变化。二十世纪中期的弗洛伊德学派反对各种异端学说,包括最初的人际关系理论学派或“文化”精神分析师(参考Levenson在本期文章中的讨论)的新奇想法,这些学者后来创立了怀特学院。但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精神病学家排挤心理学家(这一争斗,在某些地方有类似关于硕士学位候选人的争议),男性拒绝让女性进入这个领域,另外还有一个带有黑暗但具启示意义的讽刺——一代人际关系学派的学者牢牢控制着他们自己的机构,却排斥那些希望将客体关系特征整合到人际关系理论中的思想家。这种分歧和最终的决裂促成了后来被称为关系学派的发展。
我猜想,这个故事对不同代际的分析学家来说会有着不同的共鸣。对于那些一次又一次参与或近距离目睹各种机构激烈冲突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叙事,其中充满了相当多的情感。在随后的几代人中,确实有些人将这段历史视为自己的历史,并与长辈们有同样强烈的感受。但也有很多最近才成为分析师的人,对这段历史已经失去了直接性。它的意义更多在于如何启发当前的理解。在后现代时代,精神分析临床医生获得的指导也少了很多。那些相互冲突的诠释方案为从业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选择,用以理解病人的生活、临床遭遇和治疗变化的过程。对于在这个多样化和智识多元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来说,要找到清晰的方向变得很难。厘清,或者只是人际关系和关系理论中错综复杂中能定位,会让许多新近加入者对理论区分和临床选项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应该如何对待病人以及这么做的原因。对他们来说,纪念过去的英雄和不公则显得没那么重要。
我自己的观点处于两者之间:与实际的争斗隔了一层、同时距离又足够引起个人的共鸣。从一部分脱开的立场来看, 我倾向于以一种可能并不是与会的嘉宾们所意图的方式考虑这些被定义的故事的意义。对我来说,(精神分析)历史上不断的革命、精简和压制的故事不仅让我们重新思考过去的重要事件,更是对这一领域的性质及未来可能发生类似裂痕的黑暗警告。
当前的精神分析阶段没有那种曾导致人际和关系学派出现的激烈斗争。我们不缺乏需要考虑的想法,而且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发展和扩展这些想法的任务正在进行。即便是对当代冲突理论的反对——这是人际和关系精神分析历史上的常态——也已变得温和,变成了一种礼貌且合作的努力。许多弗洛伊德学派的追随者已经接受了作为关系理论基础的双人(双主体)立场。如果有敌人,那也是外部的,主要是针对精神分析治疗整体怀有敌意的各种管理式医疗运营。
但如果历史可以作为借鉴,那么这一相对和平的时期是有时限的。关系精神分析——在这里我使用这个词来指代那些自认是关系学派或人际/关系分析的广大的分析家群体——无论其作为一种反抗和革命性替代的历史,现在都绝非边缘学派。它不再仅仅是一套思想或一种治疗方法,而且已经积累了所有确立其合法地位的装备。现在这已经是一个拥有自己期刊、培训机构、不同性别的领袖导师、专业组织以及会议的社群。通过这些制度性权力工具,关系正统性的出现(无论是隐晦的还是明显的)还会远吗?
目前还没有组织化的反对力量来挑战关系立场的基本前提,但同样的,如果历史有任何可借鉴之处,我们必须预计某个时刻会出现这样的反对力量。事实上,这样的反对力量应该存在,否则就会陷入一种静态的自满,只是旧观念的循环再现而已,而非真正的学术交流。问题在于,当这种反对力量出现时,是否会被接纳并可能进行辩论,但最终作为一种挑战而受到欢迎,从而促进更好的理论和实践。又还是说,内部挑战的出现又会导致压制和革出教门?可悲的是,精神分析的历史并没有表明对新事物会以积极健康的态度接纳(例如,Eisold,1998年)。
本次研讨会对历史的重温和审视,虽然纪念和反思了塑造当代精神分析中人际关系和关系派系的创伤性历史,同时也警示我们,随着激烈的反对意见不可避免地到来,我们可能会同样面临的潜在的危机。

参考文献:
Eisold, K. ( 1998), The splitting of the New York Psychoanalytic Soci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analytic authority. Int. J. Psycho-Anal., 79: 871-886. Frankel, J. ( 1998), Are interpersonal and relational psychoanalysis the same? Contemp. Psychoanal., 34: 485-500. Hirsch, I. ( 1998), Further thoughts about interpersonal and relational perspectives: Reply to Jay Frankel. Contemp. Psychoanal., 34: 501-538. Mitchell, S. ( 1999), Letter to the editor. Contemp. Psychoanal., 35: 355-359. 

蜀ICP备16026878号